淺析大棋“電子監管碼”之弊,二維碼終極防偽之長。

隨手翻翻幾個藥品包裝,就會發現有些藥品的包裝盒上帶著一個20位的條形碼,但并不是所有的藥品都有。將20位編碼輸到藥品電子監管網的查詢區,就可以看到藥品的相關信息,包括廠家,品規、生產日期等。另外一個查詢方法是,下載一個名為“藥品管家”的APP,就可以用手機直接掃描條碼獲取信息。但是知曉上述信息的人少之又少,這一點從APP非常慘淡的下載量就能推測。
電子監管碼的設計初衷非常完美,其實美到不真實。
通俗來講,藥品監管部門希望藥品生產企業為每件藥物最小包裝都賦上唯一的監管碼,從藥品出廠到批發、零售企業每一環節都掃碼出入庫,最后在消費者最終端消碼。理想情況下,每一件被賦上唯一監管碼的藥品在流通領域的所有蹤跡都將反映在電子監管網上。CFDA也將借此掌握所有藥品的流向信息,從而實現追溯、召回在內的一系列管理。然而在近幾年的問題藥品事件,包括前不久的乙肝疫苗事件中,電子監管網都沒能證明自己該有的價值。
通過藥品流通閉環,達到防止假藥進入流通市場,愿望是好的,但流通環節中萬一出了害群之馬怎么辦?所以,這個漏洞無法賭住假藥流通漏洞,只有靠全民都能識別假貨,才能達到打擊假貨,消除假貨的目的,二維碼終極防偽,可以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輕松識別假貨,只有讓假貨無處藏身,才能在市場上讓假貨絕跡!
在生產環節,電子監管碼被賦予的作用是,打擊假藥、防止竄貨、提升管理,幫助企業構建藥品質量追溯體現。然而現實是,除了在賦碼環節給生產企業增加了不少成本之外,
電子監管碼與企業自身ERP、CRM等原有體統不兼容也導致很多初衷成為妄想。這也是讓電子監管碼推廣難,受企業抵觸的一個原因,二維碼終極防偽沒有這些弊端,普通智能手機都能完成這些工作。
按照CFDA的時間表,在繼2012年底完成所有基本藥物的賦碼工作以后,要在2015年底實現所有藥品的入網賦碼工作。雖然各種評論不好看這個目標,雖然電子監管碼多半是靠行政命令推進,但作為藥品生產企業,胳膊擰不過大腿,全上也不是不可能。
真正的困境是在流通和零售環節。雖然據稱現在所有的批發企業都已經入網,同時電子監管碼也致力于促進藥品物流標準的建立,但批發企業在前景不明朗、沒有約束力的情況下,出入庫掃碼的積極性可想而知。
在零售藥店端,如果培訓到位,設備齊備,電子監管碼倒也會容易接受。但問題在于,中信21CN要向每個數字證書收取每年300元的服務費,全國40多萬家藥店終端,一年費用下來就達1.2億。這筆費用誰出?
而另外一個終端,醫院,幾乎就是不可攻破的堡壘。各個醫院在長期發展中,經過艱苦的摸索,基本都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藥品管理體系以及信息化系統。在這些系統都基本成熟的今天,CFDA想把一套全新的藥品監管碼推向醫院,難度有多大,稍微關注中國醫改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到。不信邪的,可以去三甲醫院掛個專家號稍微感受一下。至于醫藥分開與藥房剝離這股東風,可以借,但可以肯定不是2015年可以見分曉的。!
如果掌握中國藥品銷售70%以上份額的醫院流離于電子監管碼之外,那么投入如此巨大的項目,結果如何論證?
也就是說,電子監管的前景并不明朗。
消費者一旦知道用手機掃描藥品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立辨藥品真偽,并能對藥品進行流通溯源,還能通過掃描直接買到便宜的放心藥,這種自下而上的推動,可能比行政下命令推動不知道要和諧多少倍啊。由此可見,馬云要實現醫藥夢,二維碼終極防偽標簽,看來這個真的很可以有!